近期,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乎我国发展全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营商竞争力,对区域发展格局发挥着重要形塑作用。如何通过提升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顽疾?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诸丹。
诸丹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多年来致力于会展经济、城乡规划设计等研究。在中国环境报社、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与成都大学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2024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中,担任课题组成员。
中国环境报:提出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相比营商环境分析等,有哪些特殊之处?
诸丹: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营商环境分析主要关注产业发展硬件条件和经济因素,如基础设施、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等。
但是,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空间载体和基本保障,在城市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环境部门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更加注重评价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企业绿色转型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在当下,国际产业竞争出现了新的趋势,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为了社会共识,高度依赖石油能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新能源和绿色低碳生产所取代。我们国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抓住机会,通过高质量发展取得先发优势,是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服务、推动,甚至于引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部门若顺势而为,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优质的环保服务,推动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提早布局,抓住机遇,将绿色转型作为企业发展升级的动力源,无疑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环境报:大城市“虹吸效应”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如何从提升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角度,提升中小城市核心竞争力?
诸丹:所谓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就是中心区域城市在成长期主要靠集聚周边的生产要素发展,周边的城镇或者是中小城镇逐渐向中心城市聚集,供给区域中心各种优质资源,这会给区域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但近邻大城市,也可以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城市既有“虹吸效应”也有“溢出效应”,毗邻大城市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关键问题是中小城市如何背靠超大和大城市这棵大树,抓住机会,通过错位发展、借位发展,削减或者消除虹吸效应,做大做强。
目前,对于超大城市而言,一个重要的发展瓶颈问题就是环境容纳量和资源承载量的刚性约束,特别是在国际和国内社会普遍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的大趋势下,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消纳部分因环境容纳问题而需要转移的产业。而能否有效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中小城市自身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环境容纳量、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
通常中小城市的管理者,如果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政策体系,能够通过高水平保护,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营造生态环境保护和营商环境相互促进的氛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就可以化危机为商机,获得宝贵的发展机会。
比如《2024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中选取的江苏省苏州市优秀案例。
从地理位置上看,苏州市紧邻上海,位于直辖市上海、两个副省级城市南京和杭州以及一个省会城市合肥中间,被周边超大城市和大城市虹吸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于可以说被虹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苏州依靠“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等生态环境保护服务营商环境的制度设计,及有效利用境外投资、承接上海产业外溢红利(比如从上海引进“星期日工程师”等)、主动融入长三角(比如贯通地铁,推出“一网通办”“一卡通行”等)等举措,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成功地吸引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经济体量排名全国第六,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特色环境。
中国环境报:提出并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对中小城市而言,具有怎样的政策意义和社会意义?
诸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场重要的变革中,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对中小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升与重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城市生态环境部门工作机制、内容效果与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结合起来研究,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和社会意义。
从政策意义上说,目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既有助于保护环境,解决目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难题,更是在新的产业变革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机会。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有助于政府制定均衡经济和生态两者发展的长远政策,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加重视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从而引导当地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社会意义上说,着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减少污染、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这些都是衡量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
中国环境报:从世界范围看,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促进城市更新迭代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
诸丹:在加强政策引导方面,新加坡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城市国家,通过严格的环境政策和创新的城市规划,转变成为一个“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天际线被绿色建筑所点缀,城市中的公园和水体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都提升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竞争力。
美国旧金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推动城市绿色增长。城市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公共空间的绿化和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在提升公众参与方面,丹麦的哥本哈根通过推广自行车出行、建设风力发电站和发展绿色交通系统等,展示了如何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德国的弗莱堡是德国绿色运动起源地之一,也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先驱。该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鼓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措施使得弗莱堡成为了一个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在建立重大项目方面,澳大利亚的悉尼通过保护其海滩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实施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宝贵的休闲资源。
综上所述,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公众参与、建立重大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
以上就是专访诸丹:提升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破解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喜欢。